也是在不经意间发现了利淘网,主要是想把自己用了几年的t22卖了,顺便了解一下二手笔记本的行情,有一天看到了利淘上搞的评选“我与笔记本的那些事儿”活动,也看到了一些童鞋的大作,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,把自己和笔记本这么些年的交情聊一聊:
很久很久以前,大约在1994年,当时的中关村是这样滴,四环没修呢,四通和联想还在一起挨着颐宾楼办公呢,燕园、中海市场还在呢,象什么中关村西区,海龙,四海,硅谷等等都还没建呢,海淀镇还没拆呢。村里更是人山人海,到处都是推着板车拉货送货的,感觉不是在卖高科技,倒象是在卖罗卜青菜,红火的很,咱也年青,让这把火烧的热血沸腾,一头扎进了中关村这个菜地里。
刚毕业的我在中关村找的第一个工作,在“便携机世界”作销售工作,一听这名字就知道这家公司是专门作笔记本电脑的,算是当时比较有名的几家公司之一,在公司的门市里把四台大的桌子拼起来,摆上一圈笔记本电脑样机,十多台各种不同品牌、类型、模样的笔记本摆在一起,试想一下在当年那场面还是很壮观的,确实吸引了一些人来看机器买机器,从品牌上说以国外品牌和台湾品牌,国外品牌ibm,hp,compaq东芝,象dell这样的国内还没有出现,hp当时也还没有收购compaq,台湾品牌有伦飞,恒升,菲利浦,verydate,sunrise等,记得当时组装一台台式机386dx40,4m内存,170m硬盘,14”显示器的标配是6800元。笔记本那就是天价,94年的笔记本以386以上的为主,我的印象中价格至少在1万以上,东芝有几款产品是十万以上的,多数是在四万以上,太牛了,那绝对是身份的象征,就象早年间的大板砖手机的概念。另外几个国外品牌平均价格也在两万以上,台湾的产品平均在1万以上,少量的286和pc也继续在销售中,价格也不低于5000元。
在配置方面,内存以4m标配居多,硬盘也是40m,60m的标配为主,屏幕有黑白(256级灰度),伪彩(stn,dstn),真彩(tft),黑白和伪彩只能面对屏幕看,稍微偏一点,屏幕就黑了,什么也看不见了,真彩屏就没有这些视觉问题了;屏幕大小以10”居多,还有一些早期7”,8”屏幕的,后来逐渐上来了11.3”,12.1”,13”,绝大多数产品都是配一个3.5”软驱,光驱在当时可是个稀罕的物件,配一个很贵而且还不好配;显卡不用想什么上兆的显存了,网卡也不是标配产品,很多机器都没有网卡,modem也是个新鲜玩意儿,有个别的机子能配上内置modem模块 我记得compaq就有这么一款,每次都是把机子拆开,把模块插到主板上,再把机子装回来,不过这款机子的模块的性能和安装调试的便利程度是不错的,大多数机子想装就只能用串口外接的modem或者是pcmcia的modem卡了,就这个pcmcia插槽在当时也不是全有的,而且接口标准不是太统一,调试很麻烦,不象现在的pcmcia设备,插上就能用,很智能很方便,接口设备少而且巨贵无比,对了,当年的笔记本还是叫便携机更合适,块头跟现在机子长宽差不多,但要厚,要重不少,试想一下,屏幕的边框得有多宽啊,当时自己在卖的时候怎么没感觉到呢,看来要习惯要适应呀。
当时光盘的软件也少,主要是看vcd,可是主机就那配置用软解压也是卡卡的,直到95年以后,奔腾133以后,软解压才算可以让人接受,在486时代,有一款sunrise笔记本电脑,我们都叫它小太阳,集成了硬解压芯片,光驱是在键盘下面的,抬起键盘,放入光盘,盖上键盘,光驱自动开始读盘,就这款机子在当时所有的笔记本中,看vcd效果是最好的,读盘能力也不错。还记得当年印象最深的是如果卖了一个笔记本,光装软件差不多就得一天,从dos开始安装,再装windows.3.1,装各种硬件驱动,再装中文之星,装wps,cced,再装其它一些软件,全是软盘版的,好几十张软盘,还得祈祷别有坏盘,那叫一个累。
[ 本帖最后由 guopengljy 于 2009-12-18 09:04 编辑 ] |